雷米:人心到底可以多坏?
2017-08-12
首页微信精选雷米:人心到底可以多坏?


图|雷米


 

一:法律为何存在?因为人性本恶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人到底可以有多坏?”关注人数是120794,被浏览42253031次。每个案例都让人触目惊心,难以释怀。

 

一个故事讲了浙江温岭的杀医案。2013年10月,一名患者在接受鼻腔手术后,仍然经常通气不畅,他术后去卫生局和各大医院投诉并重新诊治,都没有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于是一天早上,他拿着榔头和刀跑到医院里,冲进专家门诊室,用榔头袭击了耳鼻喉科的主任医师。医生跑出来,他拿着刀,追着医生下楼,对满走廊待诊的病人和穿梭的医生护士说:“谁敢帮他,我就捅谁。”

 

这一场恶战始终只有两个人,一个手持武器的失控患者,一个手无寸铁的逃亡医生。不幸的是,在隔壁口腔科的门口,医生慌乱中绊倒了,被追上砍了七刀,每一刀都直指心脏。最后,口腔科的两位医生用手术车把凶手推开,但也相继被捅伤,其中一位医生已经到花甲之年了。最后,那名被捅七刀的医生,抢救无效身亡。

 

事发不久,作者仲树去医院探望朋友。他一个人坐电梯去七楼,一对看病的老夫妻和他一起进了电梯。一路上老夫妻俩都在谈论这件事。“我看那医生死得挺值的,看医院以后还敢不敢随便坑钱。”老先生对旁边的老伴说道。

 

作者在文章末尾写道:“言毕,他俩扫了我一眼。这时到了他们的楼层,老夫妻消失在楼道的尽头。留我一个人在电梯里浑身战栗。兴许我这一生再也不会遇见这对老夫妻,兴许我这一生在街头擦肩而过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对老夫妻。”

 

知乎评论大多都在讨论医闹事件本身,只有少数人觉得,文末的那对老夫妻更令人心寒。正如作者所说,兴许一生擦身而过的都是这些人。他们旁观并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你。

 

2016年,一个女孩吃着炸鸡,等着地铁。旁边站着一个中年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那孩子上蹿下跳,很不老实。北京地铁那站还没有护栏,女人一边训斥一边抓着他,怕他有危险。孩子注意到旁边正在吃炸鸡的女孩,指着她对妈妈说也要吃。他妈让他自己跟女孩要,女孩并没有理会。女人翻了几个白眼,嘟嘟囔囔地安抚儿子。

 

地铁呼啸而来,快到站了,大家准备上车。没想到那男孩挣脱他妈妈的手,在背后狠狠推了女孩儿一把。女孩儿尖叫一声,差点栽进地铁里,幸好旁边有人拽住她,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

 

那个女人没有道歉,也没有丝毫悔意,急忙带着儿子隐没在地铁的人潮里。

 

看上去天真无邪、人畜无害的小孩子,你完全想象不到那样的皮囊之下隐藏着怎样的邪恶,你更不会知道那股恶势力会在什么时候发作,酿成不可挽回的灾难。

 

前一阵子网上疯转一个视频,一个看上去只有2岁左右的小女孩跟着哥哥姐姐乘电梯,男孩跳起来费力地够到18层按下去,随后跟稍大一点的女孩在9层从电梯里出来,2岁小女孩也紧跟着哥哥姐姐。小男孩又把她抱进去,留她一个人继续在上行的电梯里。


2岁女童被关电梯坠亡


视频中可以看到2岁的宝宝在不停地拍打电梯门。有很多网友留言说看到这里,鼻子酸酸的,不忍心继续播下去。电梯上到18层,女孩自觉地往光亮的地方走去,谁知18层因为护栏在维修,小女孩不幸坠楼身亡。看到新闻报道,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也就只有5岁、4岁,是怎样一种心思独自留妹妹在电梯里,又是怎样一种心情面对掉落到地面上的妹妹的身体?

 

两千多年前,荀子便提出人性本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人的本性就喜欢财利、容易妒忌憎恨、滋生贪欲。

 

这在当时是与六十年前孟子的论战,孟子坚持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成长中慢慢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古往今来,“性善”“性恶”两派各执一词,各说各理。性善说讲求“仁”,凡事都从仁义的方面去解析;而荀子提出的性恶说讲求礼法,他的治世之道更倾向于“法制”。

 

法律要防备最坏的情况,因此必须承认,人是恶的,而法律的存在是为了防止人进一步作恶。正如美国精神病学教授迈克尔·赫·斯通在《剖析恶魔》中所写:“为什么有法律?法律的假设是人性本恶。”

 

很多文学创作、影视作品是依附于人性之恶而存在,创作者将笔头转向犯罪心理故事,一个个正义的化身应运而生,相应的经典反派人物也成为众人追打的目标。《心理罪》的原著作者雷米曾经说过:“我是搞法律出身的,法律的存在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假定基础之上,所以我们的逻辑前提是人性本恶的。”





二:能写下来的就一定可以制服。

 

雷米在采访中说:“东北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包括他这个整体的氛围我觉得是很适合发生一些悬疑或者犯罪故事的一个场所。”

 

东北地区冬季里天凝地闭,东北人也喜欢喝几口儿热酒。热酒下肚,嘴上便没了遮拦,跑火车的“行话”也闸门大开,倾泻而出。很多人的祖辈早年间闯关东,闯到东北去,性格里带着关东大汉的冲动和勇猛。 “你瞅啥?瞅你咋地?”“能动手的都别吵吵。”此类戾气肆意的话激发出彼此热烈的还击,犯罪行为也就可能发生了。

 

而雷米就出生于中国的东北地区长春,父亲曾是一个摔跤运动员,母亲则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电影和文学。雷米文学意识的萌芽和坚实的写作功底也是来源于母亲。母亲平时会写影评,家里书籍如山,雷米从小没缺过书的陪伴,甚至连《金瓶梅》也粗读过一二,他尤其对文学期刊上当时日本的侦探推理故事感兴趣。雷米大学时本科、硕士都读的法律,毕业后选择留在东北沈阳,在中国刑警学院教刑法。

 

这个只属于公安部的重点大学,是全国各地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各种精英的聚集地,学校按照警队建制并进行管理,这里的老师大多还有警察的身份和头衔。

 

推着尸体的车辆进进出出的法医楼,是老师和学生每天上课的必经之处;这里还有模仿犯罪现场的地点,可以在真实的细枝末节里寻找线索和证据。有时正在上课,窗外就有黑影嗖嗖闪过,老师都会提醒同学,是别的系的同学在练速降,take it easy。

 

中国刑法学院也是雷米创作的源泉和素材所在,在那里他了解到很多不为人知的犯罪事实。雷米在阅读这些卷宗时,专注在人性的思考上,挖掘出案情背后折射出的人性的恶和残忍。

 

每一届新生的第一节课,雷米都会先给学生们讲述30年前的一起冤案:1986年10月辽宁省营口县,李化伟怀孕6个月的妻子在家中遇害。归家的他抱起妻子时,衣服上沾染了喷溅型血迹。警方将其定为重点怀疑对象,因为缺乏证据,李化伟被判死缓。14年后,一个因贪腐案被关押的法院司机,交代了14年前杀害李化伟妻子的实情。当年排查时因为他年纪小,当时表现出的恐惧和紧张被办案人员认为是合理的。一场冤假错案剥夺了一个无辜者14年的光阴。

 

“人生能有几个14年呢?”雷米对着黑压压的一屋子学生说道。

 

曾经有网友问过雷米,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如小说写的那般极端之人,人性的力量真的可以驱使人去犯罪吗?

 

雷米举了一个例子,在西安几年前的反日游行中,有一位小伙子用U型锁把一个日系车车主的头打破了,这就是极端心理的人做出来的事。

网友接着问如果把他们写出来会不会有人效仿犯罪?

 

雷米回答道,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能写下来的就一定可以制服。”

 

他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从事这个职业的时间长了,你会对人性没有信心,而在察觉到人性有如此之恶的一面的时候,作为作者来讲,我希望能够在作品中放大、活着让更多的人看到人性中好的一面或者善的一面,不管人们对人性多么没有信心,还是需要怀着一颗善良之心。”




 

三:你不断证实的是别人的罪,我不断挖掘的是别人的心。



《心理罪》定档8月11日,由廖凡、李易峰共同出演,导演谢东燊、编剧顾小白将《心理罪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的改编搬上荧屏。

 

同一地区,相似的失踪地点,接二连三的嗜血疑案不断发生,由廖凡饰演的邰伟并不得意于方木的画像破案。方木试图用画像来分析凶手,“凶手有很严重的心理障碍,伤口的走向、深度,说明凶手在作案时,心里面不是恐惧,而是小心翼翼,还有点兴奋。”邰伟对于方木的分析不屑地发出警告,“别跟我在这炫技。”

 

但面对凶手的步步紧逼,两人不得不建立合作,在极度对峙的双方试图平等对话,放下质疑和矛盾,重新认知彼此的关系时,后面的剧情在预告片中戛然而止、不得而知。但方木对邰伟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断证实的是别人的罪,我不断挖掘的是别人的心。

 

追踪破解的镜头被剪辑成一帧帧一闪而过的画面,留下邰伟对方木冷冰冰地回应:你以为你自己是谁?能看透所有的人?

同时在另一个预告片中,邰伟最后自白:看穿别人的同时,留神别把自己丢了。

 

虽然预告片都给观众吊足了胃口,但从一些采访中可以看到主演和创作团队对待这部影片和角色,却有一些不一样的解读。

 

廖凡在采访中提到:“邰伟是一个内心有创伤的警察。” 正如邰伟在电影中所说的一样:“我当警察不是为了子承父业,我是为了我自己。”导演谢东燊也说道:“他身上也有他自己所谓的心理罪。”邰伟在电影中一言不合甚至会与方木大打出手,在侦破案件的主导性上霸道又强势。但同时他的内心又很细腻,将内心的矛盾点不露痕迹地接洽以及如何更好地让人物丰富起来,是廖凡在这部电影中一直探索和追求的极致。“必须得有一个强烈的爆发。”

 

对待方木,廖凡认为李易峰所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塑造天才的过程,他在采访中反问:“难道我们塑造的不是一个天才吗?”

在预告片中廖凡同时发问:“什么是天才?”犯罪心理学家乔教授回答道:“都是走钢索的人。”

 

而李易峰在媒体采访中说道:“方木其实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棱角的一个人,有一些自大、有一些骄傲,他的目的性也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帮到邰伟。他还是一个很阳光、热爱生活的一个人。”

 

方木在办案时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专业精确,让人们自然而然产生无条件的依赖和信任。“看着我的眼睛,听着我的提问,完全本能地得出你们的答案,但是千万不要说出来,藏在心里就好。”但如果自信的结论被推翻,案件的关键环节时出现致命错误,改变了整个案件的走向,增加了更高的风险和难度时,方木面临的是无法排解的失助和痛苦。这也跟他内心深处的执念密不可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正如邰伟一样,他也有自己的心理罪。

 

“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可以的,我说了,他是长头发。”镜头里的李易峰掩面而泣,泪水顺着手指缝不断滴落,急促的呼吸和抽泣不已的压抑哭声,打乱了几个日夜不眠不休的思路和结论。

 

导演谢东燊评价李易峰,这部电影是他没有经历过的类型,是他掏心去演绎的一部作品。李易峰自己也认为这部电影是给他的一个全新挑战,“我希望去表达的一些感情,一些处理的方式,是没有之前角色的影子的。”

 

李易峰饰演的方木贯穿了雷米创作的《心理罪》系列的五部作品,他诞生于《画像》的高楼平台上,直到消逝在最后一本前传《第七个读者》里,他陪伴了读者九年的时光。带着死亡的借书卡,十一个战栗的年轻人,陈希在电话那头轻声地对方木说:“如果,下一个是我,你会难过吗?”在血色的新年会场,雷米在最后一页清晰地告别:“与你此时永别,与你两生相望。”




 

四:你以为我写的是假的?都是真的!

 

 “相似的地方是作品中传递出的一些精神,坚持的勇气和牺牲的精神,小说还是要传达出一些好的、积极向上的观点。用一些比较俗的话来说,就是你三观得正。因为作品以后是要给学生看到的,一个老师在讲台上讲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你在小说里有一种非常扭曲的世界观的话,学生接受不了,自己也接受不了。”这是雷米在采访中的自述。

 

雷米28岁开始写小说,至今已经过了11年。回顾《心理罪》的五部作品,会发现作品的视角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画像》关注的视角是个人,《教化场》里面关注的是一个群体,《暗河》中关注的是社会中的某一方面,有一个老编辑曾跟雷米说《城市之光》可以理解为国家预言。就价值观念来讲,比如说《画像》中,雷米会对私欲报复有一点认可的,主人公是可以这么去做的。但在接下来的几部作品中,作者在这点上的认知发生了很大改变。

 

对于这种变化,雷米的回答是,作品是随着他本人的阅历和经验也在发生着改变。

 

有一位读者曾形容过:雷米的作品是少有的能用文字形成视觉冲击力的小说。

 

这个评价概括了雷米创作故事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他基于很多犯罪事实本身进行改编创作,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雷米有次在读者见面会上回答一个读者提出的关于文学流派和主义的问题时,直言自己并不了解她所说的那些定义。评价自己所写的只是“通俗读物”,但手法是“专业化写作”——“啥是专业化写作?就是有些知识我知道,但你不知道。”

 

每当有人了解到一些大案发生时,总会给雷米的微博留言,说跟他曾经写的哪段情节很像。比如在《心理罪画像》中,第十章“门上的五角星”里面记录曲伟强的女友王倩,在出租房中被孙普强奸后肢解重组摆成倒五角星。

 

这个跟在美国发生的一起连环杀人案的作案手法相似,凶手里查德·拉米雷兹喜欢偷偷在晚上潜入别人的家中,然后把成年的男性射杀或扼死,再把女性和小孩暴力强奸、杀害并肢解,完事后则留下他的标志——一个倒转的五角星,在墙上、在镜子上,甚至在死者身上。

 

雷米看着那些留言,心想:你以为我写的是假的?都是真的!

 


撰文:狄仁六、Maggie Lin

采访:狄仁六

编辑:Maggie Lin 

排版:单小惟

部分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