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直播,信息量很大!
2021-08-25
首页微信精选这场直播,信息量很大!

视频截屏:一些阿富汗人在喀布尔机场追赶美国飞机。


持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

让10多万阿平民在战火中伤亡

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始作俑者”美国也付出了

2400多名军人死亡

耗费超过2万亿美元的惨痛代价


这是8月20日在喀布尔街头一处检查点拍摄的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新华社发(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如今

阿富汗局势一夜突变

被推翻的阿富汗塔利班

重新掌权


8月20日,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在喀布尔街头一处检查点检查过往车辆。新华社发(塞夫拉赫曼·萨菲 摄)


20年过去了

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

新华社记者前赴后继

直面危险

发出中国媒体的声音


这里曾发生怎样的故事?

美国撤军

带来怎样的影响?

阿富汗的未来

又该何去何从?


“新华有新说”的连麦直播截图。


近日

新华网、新华社国际部联合发起

微博连麦直播

并通过

@新华网

@新华国际

@环球杂志

新华网视频号

进行直播


在这场“新华有新说”的直播中

5名新华社驻外记者

一起为你讲述

亲身经历的阿富汗


1


“想了解战争的残酷
去阿富汗看一看”

“阿富汗是战争的博物馆,想了解战争的残酷,去阿富汗看一看。”这是新华社外事局局长、2002年时任新华社派驻阿富汗前方报道组组长袁炳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袁炳忠(左二)在阿富汗采访


袁炳忠常常回想起当年采访孤儿院的场景。“孤儿院的孩子们没有一个会笑的,眉宇中有竖纹,额头上有抬头纹,眼里全是恐惧。”袁炳忠动情地回忆着,“有时候采访进行不下去,聊着聊着就哽咽了。”


连年的战争,早已让曾经被誉为“亚洲小瑞士”的阿富汗变得千疮百孔。


2001年3月4日,喀布尔的阿富汗难民营。新华社记者 孙浩 摄  


新华网总编辑助理刘洪对此深有体会。作为当年新华社第一批抵达喀布尔的记者之一,他在这里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也是最艰难的时光。


新华社记者刘洪(中)


“我们当时降落在巴格拉姆美军基地,一下飞机就听到了爆炸声,受到了很大惊吓,后来才知道是在排雷。”刘洪回忆道,“阿富汗的破败程度,令人震惊。



刘洪说,身处阿富汗,到处都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味道。“这里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贫穷和苦难。”


2


“春节听到鞭炮声
以为是爆炸”

在阿富汗当记者,经历各种惊险场面都是家常便饭。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颜亮,曾于2008年至2010年担任喀布尔分社首席记者。

有一次,爆炸地点距离颜亮所在的新华社喀布尔分社仅30米左右。冲击波几乎粉碎了分社办公和居住房间的所有窗户玻璃,颜亮和同事们的第一反应是拿起电话,向总社报告发快讯。


颜亮(左)在阿富汗采访


“我们要与西方媒体比拼新闻时效,因为新华社当时是中国在阿富汗唯一的媒体,也是东方媒体在阿富汗最重要的代表”,颜亮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


同样深感责任重大的,还有中国经济信息社的终审发稿人陈刚,他曾在2005年至2006年被派驻到阿富汗,期间还受了伤。


陈刚(右一)在阿富汗。


在谈到自己的伤势时,陈刚表现得云淡风轻,“作为新华社记者,你要往前冲,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在战地受伤的人不在少数,没什么大不了的。”


新华网安徽分公司总经理王雷,曾在2002年11月至2004年2月作为摄影记者常驻阿富汗。2003年6月,王雷就亲身经历了一次爆炸。


这是王雷采访拍摄驻阿美军。


爆炸发生得猝不及防,人们惊慌地四处逃窜,可在王雷的脑海中马上闪过的念头是,这是重要的新闻素材。他向爆炸点冲去,逆行的同时按下快门,记录了事发瞬间。


虽然有点后怕,但王雷感受更深的是,在阿富汗,生命显得愈发脆弱与无助。


2003年6月2日,人们惊慌地逃离喀布尔火灾及爆炸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刘洪刚到阿富汗的时候,找到张床非常难,经常是打个地铺,就这样凑合住一宿。



如果说环境的破败、生活的艰苦尚且能够克服,那么战争带给记者们的心灵创伤,则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长期在阿富汗感受到的灰暗、压抑、绝望的氛围,让袁炳忠回国后,看到明净的窗户都有些不适应。这种感受,经历了很久才恢复。


由于习惯了喀布尔三天两头的爆炸,有一年颜亮回国过春节,听到鞭炮声,第一反应是发生了爆炸,后来意识到是在国内才安心。


3


美军仓皇撤离
让国际形象一败涂地

随着塔利班在阿富汗迅速攻城略地,一路挺进首都喀布尔,美国从阿富汗狼狈撤离。打了20年阿富汗战争,美国最终丢下“烂摊子”甩手走人的做法,让人瞠目结舌。


8月20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盛顿白宫就阿富汗局势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美军这次仓皇撤离,让它的国际形象一败涂地。”袁炳忠说,这次撤离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受到了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猛烈抨击。


王雷认为,美国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它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政治、经济方面的私利。“他们完全不顾及阿富汗人民的死活,从本质上说,美国才是战乱的根源。


陈刚说,虽然美军撤退在预料之中,但塔利班能这么迅速地席卷全国,宣布建立自己的政权,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是8月15日在阿富汗喀布尔拍摄的政府军车队。新华社发(拉赫马图拉·阿里扎达摄)


“阿富汗政府军的迅速溃败,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原因。”袁炳忠认为,长期以来,阿富汗政府领导层和军队处在保护之下,没有任何战斗能力,本身也惧战,阿富汗人民也不愿意打仗。


“塔利班组织年轻人较多,战斗能力比较强,阿富汗政府军长时间以来对塔利班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这种心理造成了如今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袁炳忠说。


在颜亮看来,塔利班组织更加严明、战斗力强,一直坚持“解决阿富汗的问题的前提是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并以此为信念在作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富汗政府军很多士兵从军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什么信念。“有无信念,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差距是很大的。”颜亮说。


这是7月8日拍摄的阿富汗帕尔万省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美国和北约军队已从该基地全部撤离。新华社发(拉赫马图拉·阿里扎达摄)


4


鞋子合不合适 
只有脚知道

美国入侵阿富汗后,将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移植到阿富汗,意图建立起一套西方式的选举制度和政治框架。但阿富汗政府的最终垮台,证明这一做法并不奏效。


这是2003年12月16日,驻阿富汗的美军在阿富汗中部的瓦尔达克省巡逻。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中国人常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美国在阿富汗生搬硬套美国模式,也引起了阿富汗人的强烈反感。


颜亮举了个例子,美国在阿富汗推行选举制,可大部分阿富汗人压根不认识选举人的名字,家里没有电视,也不认识候选人的脸。选举时候也没有安全保障,有的投票站被烧了,有的出现恐怖袭击,这种投票本身就很滑稽。选举结果迟迟出不来,两方谁也不服谁,最后美国介入,找到了一个所谓的妥协。


2004年4月15日,美驻阿富汗主力部队换防。新华社记者 谢秀栋 摄


“我在阿富汗的时候了解的情况是,几乎所有阿富汗人对美国都是很敌视的。这种敌视反感情绪深入到阿富汗整个民族,这也注定了美国模式在阿富汗不可能成功。”袁炳忠说。


这是8月11日在喀布尔拍摄的因战乱逃离家园者。新华社发(赛义德·莫明扎达摄)


“美国让阿富汗人民跌入了深渊,又以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离开阿富汗。”刘洪说,20年的战火,美国将大量资源和力量投入阿富汗,不顾阿富汗的国情,在那里扶植美国式的政府,但结果却是彻底的失败。


5


阿富汗的未来
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国家非常悲惨,外国人来了跟外国人打,外国人走了我们就自己打”。阿富汗局势突变后,新华社喀布尔分社雇员的这句话,始终在颜亮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8月21日,一些塔利班成员在阿富汗喀布尔一家饭店等待用餐。新华社发


未来阿富汗的路,又该何去何从?


“阿富汗的问题要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来看。”袁炳忠说,对阿富汗来说,现在是走向和平发展的重要机会。


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扎比乌拉·穆贾希德(后中)表示,塔利班计划在阿富汗组建一个包容性政府。新华社发


他认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正在逐渐衰落,干预别国内政的能力也在削弱。“如果没有大国的干预,阿富汗终究能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阿富汗的未来,还得靠阿富汗自己。”袁炳忠说。


8月21日,人们在阿富汗喀布尔街头通勤。新华社发


“我相信,战争不是阿富汗人的追求,他们内心也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王雷说。


这是8月20日拍摄的阿富汗喀布尔街头。新华社发(塞夫拉赫曼·萨菲 摄)


停止战争、实现和平

是3000多万阿富汗人民的心声

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其实

此次直播的5名新华社记者

只是中国派驻阿富汗记者中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性通讯社

“新华社喀布尔电”

一直在播发中


我们希望

前方所有战地记者保护好自己

也希望

阿富汗局势实现平稳过渡

阿富汗人民远离战乱

重建美好家园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

因战争而啼哭的孩子

失去儿女的父母

世界和平


来源:新华网综合


策划:刘健 徐姗娜 钱彤

监制:周红军 刘加文

执行策划:刘洪

监审:牟彦秋 张立红

编辑:赵冰

校对:刘怡然 谷朋